孔孟之道,传承应是: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门人→孟子。
西元前三三五年时年三十四岁大运转入官禄太阳化禄、禄存、右弼、八座,逢巨门坐临官是一个还可以的大运,因为夜晚生的太阳忌逢巨门,事业尚未能一展长才,禄存加化禄,而有不错财运,邹国君王举孟子为士,虽没有重用,但已名闻诸侯,仍然专注在教育英才。
三十八岁时孟子在游学齐国时与匡章认识匡章齐国人,在孟子一书里头有一场很有趣的哲理对话,这一年秦国攻下韩国的宜阳,四十二岁时与齐国储子,也就是以后的齐宣王交往,曾经接受送来的礼物。
四十三岁拜访了任国国君的弟弟季子,这个大运还是没有学而优则仕,但已经在为以后在作准备会见诸侯名士阐扬孔子学说,宣传人性本善的理论,以人有四端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一个人心里有这四个善端就好像他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样,都是生下来便俱备的,不能行善便是自已放弃贼害自已本性的人了。
西元前三二九年,孟子四十四岁,大运走入天相化忌,加擎羊与天伤,也不是很得意的大运,滕文公尚是太子时出使楚国,返回经过宋国都城时,江苏徐州市曾会见孟子,孟子和他谈论的是尧舜的道理及人性本善之道。
四十七岁时,拜见了宋国大夫戴不胜,劝他要多举贤能君子给宋王,五十岁时变动非常大开始周游列国,自宋国经过薛国回到鲁国,那一年冬天再到滕过去,五十二岁慈母见背返回邹国厚葬母亲,此时小限入子宫入墓三方会擎羊、陀罗、化忌、天伤,流年太岁遇天空、地劫、天刑,而有丧母之痛,葬母后返回齐国,途经鲁国,鲁君拟用孟子,但被佞臣臧仓以厚葬母亲之事所阻止,未能如愿转赴滕国,再回邹国。
五十三岁从邹国来到魏国,魏国执政者是魏会王,又称梁惠王,在西元前三七O年,迁都大梁,魏国改称梁国,在孟子一书开头,有好多篇和梁惠王的精彩对话,仁义对上利害,当然谈得融洽,却没有交集,隔年梁惠王就驾崩了。梁襄王嗣位,孟子对梁襄王印象非常差,出宫后告诉人说,望之不似人君没有风度,走到他面前觉得他毫无威严,看不出使人敬畏的地方,不久孟子就离开了梁国转到齐国去了,那一年孟子五十四岁,西元前三一九年,大运走到迁移宫,天机、天梁会文昌坐青龙的大运,是极佳的大运,也是身主所落的宫位。
五十五岁那一年,被齐宣王任为三卿之一,虽是客卿无官守无言责,但可以和国君谈理想阐述仁政也是愉快的,只是理想过高和现实环境有差距,并没有受到重用此年滕国君滕文公逝世,齐宣王派孟子为滕文公吊丧,大夫王欢为副使同行,嫉恶如仇的个性,不理王欢,连话也不愿和他说。
五十九岁时,燕国王哙让国位于其相子之燕大乱,孟子本来赞成伐燕的,但主张以民意为重,齐宣王并没有采纳,结国燕人反叛,齐宣王感到惭愧。
西元前三一二年,六十一岁,那一年劝说齐宣王送回燕国的俘虏,归还燕国重器并另立新君,但宣王不以为然孟子就离开了齐国,要走之前,齐宣王来送行,表示要每个月送给他钱,供他和学生使用,想藉孟子的名气还增加自已的威望,孟子当然没有答应,回到故乡邹国,总计在齐国住了七年,政治理想抱负始终未能实现,和孔子一样学而优则仕却不能一展长才辞官返乡结束周游生活,专心致力于百年树人的教学事业。
六十四岁走入紫微、七杀碰天空、地劫及天刑的大运,由灿烂归于平淡退隐后与门人万章,公孙丑整理汇编言行实录,七十四岁后的运势进入财帛无主星,有才艺之星龙池、天才、天寿、日月来朝却是反背。西元前二八九年,在八十四为那一年逝世,大运换上天魁、天喜、旬空及天魁贵人星。
四十岁以后逢墓库,不以吉断,三方见擎羊、陀罗、天相化忌、寡宿、截空等凶星结党之地;流年太岁及小限羊陀送并,儒家亚圣从此长眠而依紫微斗数全书所记载孟子只活了五十五岁,显然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依照学者考据,作此修正,孟子曾先后游历齐、宋、鲁、滕、梁等国带着他的弟子公孙丑、乐正子、万章等人宣扬王道,反对霸道,游说诸侯,前后大约四十余年,但到最后他发现他的政治理想是无法实现,退而与万之徙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每篇分上下,共二百六十章,共三万四千六百多字。
春秋时诸侯国本有一百多个,战国时中期只剩七国,各国诸侯君王图谋霸业,而孟子不谈这些,说的是保民而王和制民之产的道理,不是当时所需要的,因而被看作迂阔之论,只有像张仪、苏秦合纵连横之说才流行,但孟子却批评他们以顺者为正,妾妇之道也,谄媚求荣的人。孟子也批评陈相兄弟放弃儒家学说,学习许行的农家学说是由文明倒退到野蛮,对法家的霸道思想也加以抨击,和告子以水比喻人性的激辩一有机会孟子就会和这些人辩论,孟子口才好雄辩滔滔,就连学生公都子都会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以文曲坐命的人,思路清晰,喜辩善辩,辩才无碍,让对手招架不住的,在当时没有几个人能了解他的苦心,都当他是好辩之徒,孟子除提出人性本善,还有仁政论,要争取民心,必须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否则是执政者带领禽兽来吃人,人性本善就是天赋有良知,良能,要从修养做起,推广到社会就形成仁义、仁政,修养基本就是,养心莫善于寡欲,才不会迷失善性走向邪途,这样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相信有决定一切的天命,他对于天命的解释,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王者的兴起也都是由天命决定,包括君权天授的思想,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说法在国与国之间,提出仁者为能以大事小,大国要有仁,心胸宽大能忍让,天下才可安定,智者能以小事大,小国善于审度时势明义理,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天下就可以太平。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仁的重要,孟子再加一个义字,而有义利之辨,反对战争,注重自我反省,相信天命,以都嫉恶如仇,两人的命盘三方皆有见太阳的缘故,孔子拒见阳虎,孟子不理王欢,不同的地方是,孟子游说诸侯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实于诸侯,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孟子是主动热情的,充满了理想的追寻。
孔子则曾受困于蒲,桓魋图害,陈蔡之厄的艰难遭遇,要君王命召,不俟驾,学术上孔子大而能博,不排斥九流,孟子则为了卫道,不得已而辟九流十家,以命盘而言,孔子是天梁作命在子宫,能宽宏博大,注重原则,憎恶郑声之淫会乱雅乐,要放斥郑声;孟子坐命的文曲,曲者弯也,会审度时势,一时权变,如反对战争,却赞成齐宣王伐燕,齐宣王好乐甚,则称赞国家富,孔孟二人时空相差一百多年,而孟子在乱世中,世事变迁,同一种学说不同时空也会有不同的观点,随着历史轨迹发展,证明了孟子的思想,可保证统治者的深远利益,巩固政权,重义轻利,可拉拢民心掩盖剥削尊卑有序的伦理学说,支撑了社会关系,道德的建立净化人心,使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在秦始皇时,孟子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幸免于被火焚;汉文帝时,列为传记博士的传来传授,历朝皆为科举必考之书,到了宋朝理学两大形态,程颢、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孟子的思想不再被看作迂阔之论,逐渐受到重视,历久而弥新,以文曲单居命宫,留下了那么多的文学、哲学、政治、修身及经学的瑰宝,您会不会觉得这一颗星很可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