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原文版—————————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重大的仇怨,纵使把它调解,也会有余怨留在心中。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方法呢?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以圣人就象借贷人虽执有借据但只给予并不索要。有德的人也是如此。无德的人只索取并不给予。天道无私,只给有德的人。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难以消解的余怨,这怎么能算是完善?因此,圣人凭契约关系来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绝不无依据地责成于人。有德的统治监察契约的订立与履行,无德的统治注重于税赋的收敛,只索取无条件的单向供奉。完善的系统运营机理是普遍平等,无所偏爱,但又具有奖掖良善的健全功效。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长篇大论]
还重吗
韩国的镜虚禅师带着出家不久的弟子满空出外行脚布教,弟子一路上竟满腹牢骚,嘀咕不停,嫌背的行李太重,不断地要求师父找个地方休息。镜虚禅师却说路途那么遥远,老是休息,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呢?镜虚禅师径自精神饱满地向前走去。
有一日,师徒俩经过一座村庄,迎面遇到一位姿态美丽的妇女,走在前面的师父不晓得跟那位妇女说了些什么,只见那女人突然大声尖叫。妇女的家人和邻居闻声出来一看,以为和尚轻薄妇女,齐声喊打。身材高大的镜虚禅师不顾一切地向前飞奔,走在后面背着行李的徒弟也快速地跟随师父往前奔逃。
跑过几条山路后,镜虚禅师见村人没有追上,就在一条寂静的山路边停了下来,回头看见徒弟气喘嘘嘘地跑了过来,就非常关心地问徒弟道:“刚才背了那么多行李,跑了这么远的路,还觉得重吗?”“师父!很奇怪,刚才奔跑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行李很重!”总而言之,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对前途没有坚毅不拔的信心及目标,那么做一点小事,就会觉得很辛苦、繁重;如果对前途有信心、有理想、有目标,再远的路途、再重的责任,也不会感觉辛苦、繁重了。
因此,我们在人世间,最重要的是训练自己要有承担力、责任感,你有多少担当就有多少力量,相对的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