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青年人思想(精)

2023/5/21 12:07:08 举报

  人生的叁个段落

  以一花甲60年为准,这中间有叁个小阶段。出生至二十岁为青年阶段:二十岁至四十岁,所谓中年是另一阶段;四十岁至六十岁,饱经世故的老年,这又是另一个阶段。这中间,前面二十年这一段,太年轻是不能太算数的。庄子、列子都曾给这个人生,做过一次清算,算了以後,才发觉生命非常滑稽可笑。人活了六十年,其实有一半是睡在床上,除去叁十年,剩下叁十年。叁十年当中,叁餐吃饭加上大小便,还有生病等等耽误,七折八扣之下,实际活的只有几年。

  这种算法对不对呢?我认为非常有道理。一个人活了几十年,自己回想起来,是否对别人、对自己,真正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的确很有问题。不要说一辈子,单以一年,一个月,乃至短短的一天来自我反省,恐怕没有多少时间是在干正经事,大部份都在那裹胡思乱想,莫名其妙,白白浪费掉了。

  每一个时代的变动,皆由於青年问题所促发,那麽整个历史就是一部青年问题变动史。比如,中国人这个世纪的种种悲欢离合,不论是政治上也好,文化上也好,家庭上也好,青年问题是很重要的一大关键。这当中,有两个名词值得注意。一是造反,一是革命。造反和革命这两个词句,站在哲学观点上看,似乎差不多,然而内涵的差别却非常之大。

  童年时期的理想

  观察、体会,以及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差不多可以确定,所有的人,他一辈子的理想与作为,都来自於幼年的幻想。所以我们必须特别注重小孩子的幻想和反应,他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隐含了将来的变化。过去,我们有个习惯,小孩生下来,满一周岁,往往要举行一个有趣的仪式,俗话叫「抓周」。到了周岁时侯,婴儿给孢出来,在他前面摆了许多各式各样的东西,武器、书本、砚台、胭脂、口红,还有算盘等等一大堆,给他随便抓。例如小说「红棋梦」便提到贾宝玉只抓胭脂口红,所以贾宝玉一生注定要在女性的胭脂口红中打滚。拿现在儿童心理学来解释,好像近於对婴儿性向测验的做法。

  千万不要「想当年」。想当年,当年已是过眼云烟。现在要的话,应该着眼明天,连今天都别留恋。你不要免得明天没有了,其实来日方长。如果能这样想法,年老时会活得痛快一些,那麽,以这种叁分法来看整个历史,汉、唐、宋、元、明、清一路下来几乎也是一样。以唐代为例,初唐是青少年时期,文治武功都很了不起。到了中唐,等於是中年阶段,功业如日丽中天,帝国的威风,依然远播,但国力已经开始衰退,渐渐走向下坡,这时少年时的幻想减低了,加上许多惊风骇浪的经验,不再那麽大胆而为,步调日趋保守。等到晚唐,完全步入老年的境界,对许多事物也不再那麽起劲,得一日且过一日,有如风烛残年的老翁。这时,另一个崭新的时代就要开始了。看一个时期的历史,若一个人生,都同这个道理一样。

  教育能改变人的个性吗?

  文的教育,武的教育,从学到教,在世俗教育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一直至大学博士班,整个教育系统之外,不断地从事出家僧侣的教育,和尚、神父、修女、尼姑等学生都有。还有「成人大学」或「老人大学」。结果我现,教育对人是否真有帮助?还是个问题...教育是塑造个性的,只能塑造一个人的外形,而每个人的个性,硬是天生的,先天命,你对它往往莫可奈何!!

  清代历史学家赵翼一首论诗学的名诗,後面两句用来解释人生,也很恰当。他说:「到老方知非力取,叁分人事七分天」。到了老年才知道,学诗不只是後天的用功所能学好,叁分人事七分天才,有一大部分因素,还牵涉到天资和命运,其他事情也差不多。

  在教育上,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个案很多,老朋友当中,地位高、学问兼备古今中外的不乏其人。因为不好直接评论,我说,加我们这种人,说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中间不懂人事。这就是说,骂人也要懂得方法,只能用「我们」,不能光说「你」,否则便不妙了。先把自己骂进去,别人就没话讲,即使要发作,也不好意思。

  朋友们,当有困难、有痛苦、有烦恼,都可能找我,我只好想办法跟他解决。但是,你千万别碰到他们的某点忌讳,惹恼了他,就不好办。我们读历史,对皇帝绝对不能「批其逆鳞」,否则性命难保。据说,龙全身的鳞甲都是顺向的,你摸它碰它都无所谓,但是龙头下叁寸之处,鳞片反向而生,是他要命的地方,你绝不能碰,一碰准发作,必遭反击的灾祸。历史上许多的名臣,对於皇帝的言行过错,要给予严正的批评,那只有死谏。

  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学问地位都很高的人,乃至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名人,一生到老始终改不了个性中的弱点。他们的学问不能说不好,修养也不能说不高,但是讲了一辈子的仁义道德,那些令人难以消受的个性依然故我。所以找说我现在怀疑,教育是否有用。

  怕的青年没有思想

  我经常感觉,这一代,几乎每一个人,对历史都是交白卷的。没得文化,没得思想。尤其现在更糟,大家昏头昏脑,不知道在干什麽。欧美也一样,共产主义的社会,尤其大陆上的情况更为严重。

  青年问题,是没有思想,我们的教育愈来愈普及,结果因为教育愈来愈普及,真正的学问反而越来越低落。虽然记了一大堆知识,却不会合理的思考。大骗案人小学毕业文化,却把一大批教育程度高的知名人物,骗得七荤八素,团团转。等到西洋镜被拆穿了後,他对记者讲,这个社会太虚荣、太现实了,这个社会,大家要名要利,我也要啊|没办法,只好骗。这话讲得很坦白,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年青人没有思想的问题,并且也反应了现在年青人太过现买。

  什麽教育问题?是小学教育出了问题?还是中学?还是大学?是那个地方出了问题?都不是,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每个家长都得重新再教育,尤其二、叁十岁这一代的青年,自己怎麽做家长、教育儿女,都不清楚,你说严不严重?所以有些同学要结婚,我说你有资格结婚吗?这麽说,对方当然很奇怪,我说当然了,找个房间,两个铺盖凑在一起,那叫结婚的话,你们绝对有资格。至於说人究竟怎样成家,怎样处理男女家庭问题,乃至延续後代培育後代,这个我看你还没有资格。因为当年我们也是受害者,以受害者的经验来看,此事非同小可,不是「船到桥头自然直」那麽简单。

  教育的重点在好好做人

  在中国,先是每个家庭重男轻女,「望子成龙」的观念在作怪,大家都想生男孩,这是由上古母系社会变为男性中心社会後,自然形成的现象。「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们小时候都能朗朗上口的神童诗。不过时代已经把它改成「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过去中国知识份子,除了做官以外,没有别的路子,这很奇怪。

  二千年来,一页保有一种可贵的精神||教人如何做人。没有教别的,澈澈底底是个「人的教育」,从「叁字经」「千宇文」开始,乃至「四书」「五经」,各类圣贤言论,都是朝着这个方向来培育我们的後代,产生很多优良可取的传统。

  我们中国过去的教育,是以“教人如何做人”为目标,现在呢?大家说考试就是目标。小学考中学,中学考大学,大学考留学,然後找个高人一等的工作,就完了。这样从小到大,不分青红皂白考、考、考,每个问题都给你解答,知识是丰富了,结果学生们的依赖性很重,所有的问题,都要老师直接给答案,不会思考,不会分析综合,至於真正配合人的实际生活,那更谈不上了。所以找教学生,往往不马上告诉他们答案,等有心得後,我们再来讨论。这是启发性的教育法。一般研究教育制度的学者专家,只晓得西方一大套的理论,对於中国历来的教育精神、教育方法全不了解,挺遗憾的。

  青年人活着无聊,总要动动刀、打打架,出闷气发一番不可。你问为什麽,他没为什麽。你说思想出问题、教育出问题,都不只这样。这还牵涉到中年问题、老年问题、家长问题。除非一个大刺激,比如时代一变动,战争一发生,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因为那种情况,大家只剩下一个理想、一个奋斗目标,根本没有这些婆婆妈妈的事情。据说是医学的进步,依病理学的眼光来看,是医学的退步。一个国家民族,预防保健工作,远比病後治疗来得重要。怎样使每个国民避免近视,是病理问题,不是医理问题。青年问题的解决牵涉的范围很广,非叁言两语所能说尽。若以哲学眼光来看,青年问题在历史上,永远解决不了。适当的说法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地区,青年问题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

  

评论

付费解锁

举报

此处为举报通道,请填写举报内容

发送私信

提醒消息

发布成功

3秒后,返回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