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
直解:
天地是一种长久的存在。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他不为自己而付出而攫取,所以他才能长久存在。
所以圣人在利益的角逐中把自己放在后面,却因此能够把握先机;在利益的角逐中置身事外,并因此保全自己。
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不为自己考虑,他反而因之成就了自己。
心解:
天地因为不为自己考虑,不为自己付出,不为自己获取,所以他能长久存在。
在人际关系当中,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效法天地的精神,不为自身的生存与利益而奋斗,他在竞争中甘居人后,这种心态使他更容易综观全局,因而常能后发而先至;他在各种矛盾与冲突中,能够让自己处于一种超然静观的位置,因而他就不容易使自己受到伤害。
在自我关系当中,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更多地发展出自己的“天地人格”,而他的“圣人人格”则遵循着天地“不自生”的法则,在各种导致焦虑的内心冲突中“后其身”、“外其身”,从而降低其他人格的动机强度和情绪唤醒程度,使整体人格保持一种较高的效率。
当个体人格的不同侧面都能学习“不自生”的天地法则,象他的“圣人人格”一样“后其身”、“外其身”,他就更趋向于自我实现。
在心理咨询上的运用:
在心理咨询当中,咨询师的“不自生”意味着他不能利用咨询关系和咨询过程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要和自己的“天地人格”同在,并保持与虚空的联结(“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并要象天地化生万物一样地对待求助者各种人格特质的呈现与发展(“万物作焉而不辞”)。这种态度,很象是人本主义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
“后其身”表明在追求咨询目标的过程中,咨询师要跟随求助者而不是超越他,带领他;“外其身”则意味着咨询师要有能力从咨询关系和咨询过程中解脱出来,发展出一个强有力的“观察者自我”,从而避免在“移情”和“反移情”中过度卷入,给求助者甚至给自己造成伤害。
从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说,咨询师可以帮助求助者知觉到他自身“天地人格”的存在,帮助他发展他自我系统中的“圣人人格”,慢慢地引导他学习和尝试“后其身”、“外其身”,这样就容易做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讨论、冥想与分享:
有限、无限与自由“天长地久”这个成语尽人皆知,却少有人深入地想他的“真义”是什么。在我看来,“天地”是指无限的空间(宇),而“长久”则指无限的时间(宙),老子用“天长地久”来表示“宇宙”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永恒性、不变性与无限性。
无疑,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他的血肉之躯占有一个“有限的空间”,在此处就不能同时在彼处;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从出生到死亡,在漫长的生命史上只有短短的一瞬。
但是人的心灵却具有“无限性”,所以他身在此处会牵挂彼处,无论彼处是多么遥远;身在此时却会溯及既往,亦会前瞻未来,无论过去或未来的时间距离有多大。
如果做深度归因,人类所有的痛苦均来源于他有“无限”的欲求,却又知觉到自己是多么地“有限”。当人的内心与其“无限性”同在时,他就生长出超越“有限性”的深切渴望,于是“自由”的观念产生了。
“不自生”不等于“他生”宇宙本身是平衡的。我经常在冥想练习时引导对于“无限性”的体验,这时我们最经常获得的内在感受是满足而宁静。理论上这是简单的:∞无论加上或减去几,都等于∞。
在体验中我们是“自由”的。冥想的时候,我引导伙伴把“宇宙”作为观察对象,体验他的圆满、自在、自足、平衡与宁静。接下来,我们又观想宇宙中一个有限的个体,是什么都可以,一般我会建议大家想象“自己”。我们会发现自己处在环境和关系当中,并且充满变化,能量不断地流出流进。
基于这种观察,我们就很容易体验“不自生”是怎样一种情形。当某一个体将能量付出(他生)时,他所在的环境会自动为他补充能量;反之,当他试图获取能量(自生)时,环境也会自动从他那里夺走等量的能量。“不自生”即个体不为自身的生存向外索取能量,也因此,他的能量不会枯竭,故能长久存在。
但“不自生”并不一定意味着“他生”——当然可以是“他生”的,但也可以是“不生”的。而这种“不生”的态度,可能更为老子所推崇,因为,这就是“无为”的态度,亦即“自然”的态度。
生理身与心理身我们很自然地会发生一种疑问:有生命的个体怎么可能做到“不向外索取能量”?最具常识性的提问就是:人总要吃饭喝水吧?这不是在索取能量吗?
是的,存在于环境和关系中的有限个体,是一定要向外界索取能量的,并且他也一定会向外界释放能量。在生物来说,这个过程就是“新陈代谢”。
束缚我们自由的因素,常常也是我们获取自由的力量所在。人是身心合一的存在。作为生理性的存在(生理身),我们必然和外界发生能量交换,否则就无法生存;但作为心理性的存在(心理身),情况就要复杂许多了。
心理身可以是自然性存在,我们会感受到花的芬芳和鸟的欢歌是不同的;心理身也可以是社会性存在,因此他必然地参与到社会交换当中;但是,心理身还可以是宇宙性存在,这种存在却是可以“不自生”的——相信老子所说“后其身”和“外其身”的“身”,都是指这个宇宙性的存在(永恒的“一”)。
因此,个体的“生理身”在哪里并不重要,他可以在“山”(所谓出世),也可以在“市”(所谓入世),只要他的心理身在自然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的同时,能够坚守最核心的宇宙性存在(“抱一以为天下式”),他就能做到“无私”,也因此,他能够“成其私”。
团体冥想小记大约半个小时的冥想练习之后,一位伙伴请求结束。之后她报告说坐得很难受。她列了一大堆“症状”:头痛,恶心,肠胃不舒服,混身发热,出了很多汗。
我问,“你为什么不早些要求结束?”她说,“我觉得自己能忍住啊。”我提示她,即便是在自由的情形之下,她也选择“忍耐”,并且这种忍已经超过上次推荐的限度(6分)。然后我告诉她,她的这些“症状”通常是自我压抑的结果。
因为她的恶心最明显,所以我就选择处理恶心的感觉。我让她把手放在胸口,然后教她念了几句口诀。她随即不再恶心了。然后她分享说,在活动开始之前,她刚刚打了电话,电话的内容令她情绪激动。她用了很大的努力克制自己,让自己进入活动。
我忘了问她不恶心之后,头痛是否也减轻。经验表明,如果一组“症状”同时出现,那么一个“症状”得到处理,其他“症状”也会同时消失。
我只是问她:“在冥想中,你是如何对待正在头痛的自己?”她说,“我就一直一直想,让能量从头上排下来。”我问效果好吗,她说不好。“当你‘想’的时候,你仍然在用脑。”我说,“其实不用那么费劲。你只要尽可能放松自己,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就可以了。”
其实《道德经》中的很多话都可以当口诀用的,比如“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比如“万物作焉而不辞”,等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