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心理 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

2023/5/21 12:07:08 举报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名言。尽管有人考证陆九渊的原话应该是“六经注我,我安注六经”,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后来这句名言能成为解释学的两大原则的精炼表达。

  什么是我注六经?很多人读书, 都是我注六经。我们本能地对书有一种敬畏。一本书,是专家、是学者、或是教授们写的,我们不过是学生, 要恭恭敬敬地学习书上教给我们的知识。读什么书都要抱着学习的态度,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什么是“六经注我”?是我们要带着目的去读书。读之前清楚自己想从书中获得什么,然后把他人的知识拆解,拿到自己的工作间重新组装。

  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首先要看看这里面有几个关于读书的误区。

  读书“快”究竟好不好

  伍迪·艾伦曾经开玩笑,说他上了一个速读班,能教人一目十行。学完了之后,能够在十分钟内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他的读后感是:这是一本关于俄国的书。

  其实读书正确的做法,是要用眼睛“看”书,而不是“读”书。即使你没有出声去读,只是在脑子里默读,速度也不可能提高的。听音频听习惯了,读书速度也不可能快, 因为音频很难自由地跳跃,而读书是要不断地前后跳跃。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与每个人的学习风格有关。一般认为,人们学习知识,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对有的人来说,看书比听课更有效。可见,读书要不要追求速度,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无效的。

  读书要不要追求“记住”

  王朔的小说里有个情节,几个小混混跑到一个貌似读书人的房间里,看到书架上满满都是书,就说:“哟,这么多书,您都能背下来?”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出一种常见的担心,即读过的书记不住怎么办?读完一本书,忘记之后留下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记住的东西, 反而不是你自己的。上帝是公平的, 有些人有复印机式的记忆力,能做到过目不忘,但这些人往往缺乏创造力。有人称之为“两脚书柜”。读书并不是为了记住。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博闻强识不再像过去那么有优势,我们更要做书的主人。

  如何把书里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当你读一本凯恩斯的书,凯恩斯的书写得很晦涩,你好不容易读完了,明白了凯恩斯的想法,那又怎么样呢?你把凯恩斯的每一个观点都能背下来,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除非你是要做经济思想史。这就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你还处在最低的境界。所以,只有当你知道了为什么要读书,你才能决定去读哪些书,如何去读书。

  什么是读书的四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能引用。当你读到康德的一个观点,觉得他说得好, 用小本子记下来,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引用一下,显摆一下。

  第二层境界:能综述。你又读了黑格尔,读了休谟,读了海德格尔。你把他们关于一件事情的看法都记了下来,而且还能点评一下谁说得更有道理,那这就是一篇文献综述, 你就是可以署名的作者。

  第三层境界:能链接。你继续读,还是这个问题,你读了上百本书, 读了不同领域的书,那你就能侃侃而谈:关于这个问题,最早是什么样的, 后来是怎么变化的,现在又是什么情况,未来可能如何发展,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第四层境界:能思想。把这些人的东西都读过了,但觉得都不全对,你把他们的东西都搁置,自己另起炉灶,独树一帜,那你就是宗师。

  六经注我,所有的书,都只是为你的创造提供更多的素材。你想怎么用这些素材,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大部分人之所以习惯“我注六经”,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要思考什么问题,想在哪些方面有创新。

  

 

评论

付费解锁

举报

此处为举报通道,请填写举报内容

发送私信

提醒消息

发布成功

3秒后,返回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