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学习是第一生产力

2023/5/21 12:07:08 举报

  有人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学”呢?其实,“学”有三个要点:

  1.慎选所学。

  我们要选择,要明辨,不要上当,因为很多杂乱的资讯真的会弄得很多人不知所措。尤其是现在,网络上无奇不有,什么都会出现,根本学不完,学了半天都是没有用的,那不是浪费时间?那多冤枉。所以学为什么要有老师?以前的人都认为说要重视师承,老师讲的话要谨记在心,终身不忘,然后一辈子照老师所说的去做。我们现在看来,好像也不是那样,老师的任务,是在选择合适的学问,因为他阅历比较广,他看的比较深,了解的比较多,面对各种不断出现的资讯,他有选择的能力,他会判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所以今天老师的任务其实跟以前的老师不太一样。不要一直认为老师就是教给你知识、教给你学问的人,今天老师的任务是替人选择合适的教材,而且安排好次序,这个叫做慎选。因为今天我们进入网络时代,你一上网,糟了,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知道,这个是你该用的还是不该用的,你也无从选择。

  孔子当年讲得很清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三人走在一道,其中一定有一个值得我学习的人。他为什么说一个,而没有说两个?今天人很谦虚,说“所有人都是我的老师”,那就乱掉了,那你就不会选择了,那就变成道听途说了。三人行,这个三不是指三个,而是指很多人。多数人在一起的时候,我要去选择,这里面有的人根本就乱讲,有的人是似是而非,有的人是有成见的,有的人太固执,那我怎么办呢?我可以选择一个来跟他学习,把他当做我模仿的对象。中国人其实是把老师当作模仿的对象,这样就对了。

  2.学则必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而不思,那就糟糕了。

  有些事情你一想,就知道这个是不对的,可是你不想呢?那就认为是真的了。所以学了以后,不能够不思。思就是思虑、怀疑,也就是深度去想一想,他到底讲得有没有道理,合不合乎自然。学了以后如果不思,那就会怎样?就会很迷惘。所以说学而不思则罔。其实今天我们用的互联网那个网也就是告诉你,你一上网,你就罔了,你就迷惘了,何去何从,孰是孰非,你根本不知道。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发挥思的功能,思是什么?就是往这边想一想,再往那边想一想。为什么要三思而后行,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自己去考虑考虑,他讲的很有道理,那谁讲的没有道理?每一个人讲的都是片面的道理,我们要提高警觉。我还没有发现一个人能够把所有道理讲的很周全的,因为这个人太高了,我们根本没有机会碰到他。我们所碰到的人都是讲片面的道理,听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是到底对不对,我们提供给大家一个判断的标准,就是看合不合乎自然的道理。如果听起来觉得很合乎自然,就可以初步地相信,然后再去测试,经过反复地实证,最后才确定要不要相信。如果它根本不合乎自然的道理,那我劝你连听都不要听,听完就把它忘掉,这样一般不会受害。

  3.融会贯通。 

  今天的人很重视专业,但什么叫做专业?其实就是不能贯通,才叫专业。人,一定要记住,不是说学了就拿去用,也不是把知识记在心里边,孔子告诉我们,学则不固——学只是让你不固执而已。你没有学一些理论,就是没有其他办法,非这样不可,可是学了以后才知道,原来不只有这么一种方法,还有其他更多的方法,是可以选择的。不固执是很重要的,一个很固执的人,就学不到新的东西,看这个不是,看那个不对,你怎么知道它不对?因为它和你的想象不相符合,所以你就马上说它不对,最后吃亏的是谁?一定是自己,学了以后你才知道,原来又多了一个参考的方案,又多了一样值得拿来比对、拿来分析、拿来比较、拿来选择的新资料。不要说马上就断定对与不对,因为我们实在没有这个能力。

  “变”是一切进步的起点,“学”是改变成功的因素。但是这个“学”绝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人说的“学习、学问”,而是要做到慎选所学、学则必思、融会贯通。

  

评论

付费解锁

举报

此处为举报通道,请填写举报内容

发送私信

提醒消息

发布成功

3秒后,返回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