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时代,如何避免信息过剩,让自己专注而不焦虑

2023/5/21 12:07:08 举报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不同的信息,我们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想尽可能的拿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各种资讯,想要开拓眼界,提升自我。我们关注微信公众号,我们习惯到知乎上去找答案,我们喜欢在简书上看文章,喜欢到头条上刷资讯.....


  在这一个内容快速发展的时期,慢慢的我们会发现我们关注的公众号太多,知乎上的答案太多,头条资讯时时刻刻在更新。信息越来越多,但是我们每天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些信息我们消化不了,就产生了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是指:社会信息超过了个人或者系统所能接收、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并且导致故障。也就是接收的信息过多,超过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过剩其实是互联网赋予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爆炸,商品其实也是非常丰富的,就像长尾经济学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书里面举了美国的一个社会现象:女性芳香用品就有303种,除臭剂就有115种,早餐谷类食品就有187种,汽车的车型就有250种。


  其实这种信息或者是商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都是源自于这种全球化以及个性化的需求,我们面对这种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时候,都会让人手足无措。


  为什么你热衷于获取信息?


  人本能上对于信息量是有渴求的。原因在于:我们知道的多,对我们的生存是有利的。比如我们的祖先,看到狮子的脚印或者粪便就能依次判断出狮子在附近出现过,就可以早做准备。


  另一方面我们对信息又有着高度的焦虑,我们总是担心"别人知道而我不知道",我们强迫自己每天阅读大量的信息……为什么我们热衷于获取信息?因为这个动作还让我们产生一种快感:我得到了它们。


  我们觉得自己在进步,我们觉得自己很努力……所以,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下去。


  深度思考和刻意练习,都需要你离开舒适区,在不习惯的状态下挑战自己。但阅读信息,是如此的轻松惬意,如此的不费力气。对信息的渴求,容易造成“多而浅”的学习。这也就是所谓的“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越喜欢获取信息,越抵触思考和练习。时间越久,陷之越深,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混沌,失去掌控。我们本该是自己的主人,却成了信息的奴隶……但是:


  每天围绕着你的信息到底对你有什么意义或价值?


  你因此变得更聪明更睿智了吗?


  你因为信息充足而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了吗?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很不幸,你已经陷入了信息过载的泥潭。充足的信息没有让你更快乐,它只是让你更焦虑了。


  1、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不明确不具体,不太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信息,才会什么信息都去看,什么信息都去收,才会觉得信息越来越多。那当你的目标明确之后,会发现其实真正想要的高质量的信息还是比较少的。


  有了清晰的目标,就能判断信息的价值。100多年前,诗人艾略特在《岩石》一诗中曾问到: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意思是说:我们在知识中失去的智慧在哪里?我们在信息中失去的知识在哪里?拿阅读文章来说,“我为何而读?”变得尤为重要。明确的目标可以减少单单因为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带来的一时的“爽”。


  2、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认为信息过载的人一般是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也就是说没有记录自己学到的心得和考虑未来发展方向的习惯。当你真正学会建立一套自己的知识系统的时候,然后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造,就会发现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大大提高。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明确自己的学习背景


  明确:我们为什么学习这个领域?将来打算如何应用?这个领域跟你现在有的其他知识有什么关系?


  通过各种可靠渠道建立架构


  专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专家,直接借用他们的知识体系,因为他们已经研究很多年了;专业网站:通过相关的专业网站找到相关领域的信息;经典书:找到某个领域的经典书,建立自己的框架。


  修正知识架构并不断填充知识


  不断修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填充和完善;记录:找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先通过手机软件记录下来;整理:每天对当天的知识进行整理,对信息进行归类;回顾:定期回顾,如果是重要的知识,再记入到知识框架里,作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另一个专门的文件夹。


  3、过滤信息的能力


  现在能看完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喜欢去看快餐化的文章、微信朋友圈,微博头条等等。心越来越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去思考和吸收,我们看到的一些知识点。


  “似懂非懂最可怕“由于我们的贪多,我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了解,走马观花的学习和阅读,到最后脑壳里能剩下来的东西不多。所以,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除了明确的目标,体系化的阅读,更要注意对信息的归纳和过滤。


  这里要避免“稀缺头脑模式”的出现:


  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


  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授。


  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一般人遇到这个问题,会去找各种时间管理“圣经”反复研读,但“天才”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


  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


  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


  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


  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匮乏的恶果。


  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国的发展会慢慢超过今天的微博。


  在《精进》一书中也给出了过滤滤的方法:


  1、只抓优秀的信息源


  少而精,一份优秀的、有深度的内容抵得上成百上千的噪音。比如说付费内容,表面上你为他付了钱,但正是因为你付了费所以对方会在内容上深耕细作,认真打磨内容。


  2、不追流行


  远离流行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要远离未来的趋势。我们需要刻意远离的是别人的爱好、别人的狂欢和别人有意制造的营销类新闻和信息,这类东西不会让你变得更好,甚至不能让你的快乐停留更久。


  有段时间YSL口红特别火,一些营销号利用口红出了《连口红都不给你买,他肯定不爱你》,《他爱不爱你,就看……》,《200块的口红都不给你买,这样的男票留着过年吗?》对这样的流行(商业炒作),我只能说浪费的是我们的时间。


  3、重事实和逻辑


  唯有从逻辑出发,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和结论。事实就是事实,逻辑就是逻辑,这些东西都是不会变的。看别人的观点的确有意义,但对待别人的东西要慎重,要通过逻辑去验证,而不是抓过来就直接塞进自己的脑子里,这样你就很容易被各类纷繁复杂的观点给搞晕。

评论

付费解锁

举报

此处为举报通道,请填写举报内容

发送私信

提醒消息

发布成功

3秒后,返回页面